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涉老机构 >> 关工委 >> 正文

在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

发布者:佚名 发表时间:2003-09-15 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:

在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

 

1995年,我校响应中央号召,遵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“高校支教扶贫”的精神和要求,赴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开展支教扶贫工作。为此,学校专门成立了“赴商州板桥镇支教扶贫工作小组”,建立了全国第一所以高校命名的希望小学。

八年来,我校支教扶贫工作把这项工作视为党赋予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去做。关工委委员经常与在职工作人员深入山区,脚踏实地、调查研究,结合实际开展工作。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,立足资源搞开发,科技扶贫求发展。先后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两所希望小学,救助失学儿童700余人次。捐赠桌椅250多套、棉被60床、床板50多张,彩电、影碟机、投影仪等电教器材50多件,体育、音乐、美术教学器材百余件、图书5000册,文具、作业本不计其数。目前这两所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尤其是学校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实施的“一帮一”救助失学儿童活动,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。

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的贫困,我校出资,经过三个冬季的苦战,修路11公里,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翻山越岭的历史。历时四个月架线10公里,完成了“郝湾村动力电工程”。村民们用上了电灯、看上了电视、建起了自己的电力磨房。请来商洛市水保部门与扶贫组人员一道实地考察,爬坡越沟寻找水源。村民们又奋战三个月,修建大型蓄水池10个,铺设管道万余米,清纯甘甜的山泉水靠自压流向全村152户人家。解决了村里吃水难的问题,村民们高兴万分,欣喜若狂。山区落后,缺少文化娱乐,我校又为他们建立了广播电视接收系统,使原来只能接收2个频道扩展增加到接收9个频道。同时成立了“郝湾村科技农业文化站”,先后培训村民200人次,重点培养10名技术骨干和两名技术员。为村民丢弃传统的耕作方式,实施农业结构调整,走科学种植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又投资引导村民种植花菇4万袋,木耳200多架,天麻4千多平方米。总经济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,实现了自救。

每年中秋,扶贫组同志专程赶往商州给20多名教师和400多名学生送去月饼;入冬送去棉被和大衣等过冬物资;春节送去大米、面粉、大肉等过年食品,让商州人民时刻感受着党的温暖。

今年我校在商州又完成了9件事:1、给60户特困户和20名教师送温暖;2、水道河希望小学教师、学生宿舍改造;3、解决水道河希望小学4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;4、曹沟组小学教师的厨房修建;5、四所小学的失学儿童的救助;6、曹沟组的动力电8700米线路架设;7、扶持10户科学高槽养牛50头;8、曹沟岭底通组道路12公里;9、下湾村架设便桥一座。

上一条:关工委成立、发展的沿革史及重大事件 下一条:关工委成立、发展的沿革史及重大事件